其他
中国式养育的过与不及:养育模式、沟通模式与权力关系——乐平基金会亲子教育公益讲座(一)
引言
此文为2018年7月29日在乐平公益基金会“乐见岛·乐平讲堂”的讲座整理稿,腾讯同步直播。
讲座涉及众多友人所关注的养育模式、亲子关系、教育困境等问题,全文共分五部分,此为第一部分。
作为首期乐平公益讲堂开讲嘉宾,我们邀请到了家庭教育专家彭小华博士来为我们分享《中国式养育的过与不及》,同时特别邀请资深媒体人杨子云老师担任评议对话嘉宾。
首先有请彭小华博士。
大家好,非常高兴来到乐平公益基金会,跟各位分享自己关于中国式教育的一些思考。
我在思考养育问题的时候,会把这个议题放在国内体制环境、教育环境下来思考,放在跨文化背景下观察,着眼于社会变革及其着力点,最终关注的是个人的自由、成长、幸福、自我实现。
我祈望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由一个个自由、独立、有权责意识的个体所组成,我也相信国家的变革应该由这样的个体来推动。
我认为,当下主流的养育模式从意识到方法都存在问题,对于孩子的成长、心理健康、亲子关系都不好。
我的思考基于我作为父母的女儿,女儿的妈妈的个人体验,基于我对中西方养育的观察,基于我的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经验。
当然,我的研究和思考都还很不深入,算是阶段性的成果,借这个机会抛砖引玉,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。
首先讲一下养育模式、沟通模式以及权力关系,分享我自己作为女儿与母亲的经验。
父亲于我
我的父亲是大学教师,一辈子以做学问为乐,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,对我从来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,也从来没有为任何事情批评过我。小的时候,我考试不好,我父亲会用调侃的语气说:老师怎么搞的,才给我女儿这么点分数。
七十年代末,家里很贫穷,他的一位学生去秦始皇博物馆实习,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家带来一大包大红枣。小时候在四川没有见过,家里当时也没有上锁的柜子,我父亲就把红枣放在了一个没有锁的柜子里。
我每天都去偷几颗吃,等到父亲发现的时候只剩下了14颗。
猜猜我父亲的做法是什么?
他夸张地笑道:“这个学生太好玩了,跑这么远的路给他的老师带14颗红枣。”
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几乎都是潜移默化的、纯示范性的。
母亲于我
我母亲和我父亲的风格相反。
她读过几年私塾,熟记《三字经》、《女儿经》之类传统启蒙教材,她特别重视学习,强调读书、考学的意义。
我是听着她讲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之类的话长大的。她会不断告诫我“砍树不倒,斧口小;告人不倒,读书少”:你要是找人打官司,读书少讲不清道理,你这个官司肯定会输;你要跟别人辩论,读书太少,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道理讲清楚,你也辩论不过人家——这些话对我是有教益的。
小时候,她让我在家做作业,她一转身我就跑出去玩了。我妈妈的处理办法就是严厉地批评、吼叫,甚至体罚。那会儿的我,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平,甚至怨恨。
为了让我专心读书,从我中学起,她就主张我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她包揽了全部的家务,我过着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生活。
从学业到思想品德她都有严格的要求,传授了一套非常传统、严格约束女性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她会严厉限制和审查我的人际交往。在我结婚之前,绝不许我单独外出,夜间更不允许。朋友约我出去旅游,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。我想冲出去,她就搬张凳子坐在门口,我没有办法突围,心里满是愤怒和难过。
我对我父母的养育方式都不赞成,父亲没有给到我太多的引导和帮助;母亲引导我,但同时也给了我很多的约束,我跟妈妈争吵过很多次,但她拒绝倾听,没有道理可讲。我对她真是又怕又恨,一心想摆脱她的控制。
所以,大学毕业时本来可以直接考研究生,只因为想摆脱她、想独立,我直接工作了。工作了也不行,没有结婚还是要管着。所以我很早就结婚了,结婚的时候不到22岁,母亲的管教对我重大的人生决策是有很大影响的。
作为母亲
作了母亲以后,我的很多养育方法都来自于对我母亲做法的反思和理性思考。
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、很累的事。是不是感觉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学习?
我想,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可能是yes or no。
的确,我们是要学习,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➤《那妈妈要好好学习》;另一方面,其实也没有那么难,我们只需要诉诸理性和常识。
我在养育女儿的时候,对我妈妈的做法采用的是一种扬弃的态度,筛选标准是:凡是觉得妈妈在教养我的时候行之有效的、良好的做法,我就延续下来;凡是觉得不好的,对我构成了约束、伤害、遮蔽的那些方法,包括她那些令我那么讨厌她的方法,都是我需要放弃的,甚至必须反其道而行之。
我认为,我和女儿在她的养育上是一种合作关系,我和她合作得不错;最终,效果还比较理想。
接下来谈一谈养育的模式。
养育的类型
1967年,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·鲍姆林德把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归纳为放任、专制和权威三种类型。
1983年,也就是15年以后,心理学家埃莉诺·麦考比和约翰·马丁对这个分类方式做了修改,以放纵型取代了放任型,并且增加了忽视型这么一种类型。
20世纪90年代,美国学者福斯特·克林纳和吉姆·费伊发明了“直升机父母”一词,指父母像直升机一样在子女头顶盘旋,对孩子实施指挥、控制、帮助。
近年,也就是2016年左右,前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、《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》作者朱莉.利思科特-海姆斯发现,专制型父母和放纵型放任型父母都可能是直升机父母。
在我看来,直升机父母这种方式加剧了放任/放纵型以及专制型养育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。
沟通的模式
不同类型的父母跟子女有不同的沟通方式,其实沟通方式本身就折射出不同的养育方式。
按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观察,放任/放纵型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,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,照顾孩子的需求,顺应孩子的请求,孩子有什么想法就尽量予以满足。
这类父母不制定规则,对孩子不提出期望,经常“妥协”,就像我父亲。他们缺少参与,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没有那么多。所谓缺少参与是指孩子在学习、玩耍的时候父母不会陪着你,哪怕他陪着,也可能人在心不在。
这种类型的父母把孩子当朋友看待,这也是现在好多父母的追求。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么想?在我的孩子成年之前,我没有把她当做朋友看待,我觉得我就是她妈,我对她有引领之责,我不是她的朋友。
我认为,养育方式对应沟通方式,也对应权力关系。
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约束和要求,也没有规则和惩罚,父母子女之间就是一个弱权力关系,彼此之间不容易发生权力争夺,吵架也比较少。
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要求,没有控制,也不参与,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,自己成长,也可能流于野蛮生长。
这种父母给予孩子的反馈较少,支持也不多。反映在关系上面,情感比较疏离,缺少情感的沟通和交流。反正都没有时间管孩子,和子女发生冲突的机会当然不多,也是一种弱权力关系。
专制型父母对孩子高标准、严要求,要求孩子服从、尊重自己——言下之意:既然我这么说了,你就得这么去做。
在沟通方式上,这类父母解释较少、倾听较少,喜欢使用恐吓、羞辱、打压、惩罚,以此让孩子执行自己的指令和命令。这类父母另一个特点是重视成就、秩序、纪律和自制力,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。他们在管控孩子的时候,会在孩子心目中植入耻感和失败的恐惧。
举例来说,我们会不会对孩子讲这样的话?
你怎么这么笨?
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你这么笨的人!
你看隔壁的孩子怎么样,你们班的班长怎么样!
你看你,不好好学习,长大以后只能去干什么/怎么样!
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,这就是给孩子内心植入耻感、失败的恐惧。
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权力入侵很严重,父母孩子之间容易发生权力争夺,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比较大。
第四种类型——权威型父母。这种父母介乎于放任/放纵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之间,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《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》作者、调查记者阿曼达·里普利形容,权威型父母结合了放任/放纵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的优点,是这两种方式的最佳结合点。
这类父母对孩子有要求、有引导、有支持、有倾听、有解释,也就是他会积极地引导孩子,会给孩子讲理想、讲期待;孩子不会做的事情或者想得不周到的地方,他会给予建议,所以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给到孩子。
他会倾听,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出解释——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?
权威型父母也会批评孩子,但他们有原则,会告诉孩子我为什么批评你?你为什么错了?他们重视的是讲道理,而非想让你难受、恐惧,感觉很糟糕。
他们不倾向于和孩子说: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会怎么样;他也不倾向于拿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对比。在他心目中,自己的孩子就是独特的个体,本身就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。
这类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,经常陪伴孩子,对孩子在做什么、想什么会提供积极的回应,能够承担养育的责任。
他们是积极有为的父母,兼顾温暖与严格、平衡与自由,尊重子女的人格与权力,同子女的权力分配比较平衡。
权威型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,理性的人——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假设可不是这样的。
后面我会讲到,为什么专制型父母会那么严格地要求孩子,对孩子说那样一些话,以那样一种方式对待孩子?
这个背后有他们对于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的假设,或者有意识、或者无意识。我想,很多人可能是无意识的,而这恰恰是需要改变的地方,进行有意识地、理性地思考会比较好。
权威型父母体现爱、温暖、接纳,给予孩子民主、平等、理解、尊重,这体现出他们的理性,是一种最有利的养育方式,也是我强烈推荐的方式。
传统父亲
对照养育理论,我父亲既有放任/放纵的行为,其实也有很多忽视的表现。他醉心于自己的事业,只有在我母亲敦促的时候,才会在某些方面出点力,比如带我去看病。如果没有母亲的要求和指挥,基本上什么不做。
记得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我去人民公园春游,老师要求写一篇游记,我不会写,很痛苦,很紧张。
我父亲是一位历史学者,我妈说:
你当大学老师,经常都在写文章,你教一下娃儿嘛!
我爸说:我教不来。
我妈说:大学生你都教得来,小学生你反而不会教?
我父亲说:真的教不来啊!
我妈说:你必须教!
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抄给老师!
我父亲这种类型的父亲在他那一代人当中是很典型的,而且我发现,不仅仅是中国父亲这样,很多西方父亲也差不多。
我先生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宗教学者、牛津大学的教授,孩子们对他的印象是什么呢?
他不跟孩子们玩,很少跟孩子们交谈。我先生的记忆就是他坐在书桌前的背影;他不满意孩子们的行为的时候,说得最多的只有一句“你要讲点道理”。
传统父亲大多数是缺位的父亲。实际上,当下很多中国父亲延续了这种方式——他们缺位于子女的生活和学习,把养育责任丢给妻子,人们把这种父亲/丈夫缺位的育儿模式戏称为“丧偶式育儿”。
在养育子女方面,传统西方父亲也是缺位的。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西方新一代父亲对孩子养育的参与度越来越高。我先生这一辈的父亲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,带孩子真是亲力亲为,跟孩子建立很好的关系。
当下大多数中国父亲对于父亲责任的认识,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为家庭提供金钱和社会资源方面,培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急需提高。
其实,无论是从性别平等和公平的角度讲,还是从父亲的介入对于子女养育的意义讲,当今大多数母亲都希望丈夫能够分担更多的育儿责任,对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量和陪伴水平也有期待。
但是,母亲的期待和父亲的投入程度和陪伴质量有落差,因此也成为一些母亲情绪不好,对夫妻关系比较灰心失望的根源,更由此影响夫妻关系,进而影响孩子成长的情绪环境。
像我父亲这种类型,放任/放纵+忽视型结构还不是最坏的一种,还有比缺位更糟糕的父亲,那就是专制+忽视型父亲。
专制型
直升机
我母亲是一个养育上的专制者。
我是咨询师,我在做咨询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学生,无论是学习困难,还是迷恋游戏、失恋、自杀、强迫症,或者成年之后有母女、婆媳冲突的女性,以及有夫妻问题的男女,考察起来,背后都有专制的主要养育者。
据我观察,中国中产阶层父母的主要养育模式就是专制型直升机模式。我认为,这种养育模式加剧了专制型养育本身就有的问题,我想这也是当今不少中国孩子发展水平不够理想,跟父母关系不够好的原因。
当下,有一些母亲有条件的话会全职留在家里带孩子,这种方式好吗?
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采取这种方式?
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可能不是很好。
为什么呢?
我们那个年代的人,比如我接受的是比较专制的养育,最终仍然成为了一个比较自由、比较独立的人,那是因为我妈妈非常忙,很多时候其实没有陪伴我。早晨一早见到我,晚上好晚才能见到我,其他时间我都在她的视线之外,所以我还有好多时间去交朋友,去自由思考,去游戏、玩耍,这反而提供了我更多的成长空间。
我们好多人选择做全职母亲,可能是觉得陪伴孩子很重要。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,过多地陪伴,尤其是如果你还是一个专制型母亲的话,越多的陪伴可能对孩子的遮蔽越严重,孩子对你的反感越强烈。
有一位专制直升机型妈妈养大的硕士决心跟妈妈决裂,起码隔绝一段时间,他告诉他妈妈:
我满脑子都是你的声音,我需要倾听一下自己的声音,我也需要倾听一下别人的声音,你的声音占到太多的位置,我都不知道我是谁了,我等于是你的一个牵线木偶!
虎妈的女儿
我最新翻译的一本书马上就要出版了,书名《虎妈的女儿》,副标题“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抱负”,它讲母女关系,其中谈到母亲全职陪伴孩子好不好。
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提问方式是:职业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好不好?
作者吉尔.阿姆斯特朗得出的结论是:职业女性母亲有利于孩子成长。换句话说,作一个全职妈妈,大多数情况下对孩子的成长未必好。
为什么?
因为职业女性更有能力做一个权威型母亲——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权威型养育是最适合、最有利于孩子的养育方式。
直升机父母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,西方也有直升机父母,这种养育方式在80年代中后期以来,差不多也成为了美国的一种主流养育方式。
不过,跟西方人比起来,中国的直升机式专制父母更缺少西方父母那种对于子女的主体性、人格、权利、自尊心、自由的尊重,甚至就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。
今天在座能来参与活动的朋友肯定对养育子女非常关注。
那么,这方面的意识,我们是否具备?有没有想到要检讨一下,我尊重孩子的主体性,尊重他的人格、权利和自由了吗?
如果说孩子是花朵,父母就是园丁,就像不同园丁照顾的花会长得不同一样,养育同理,不同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也会不一样。这是因为,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养育方式。
先看一下放任/放纵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?
比较不成熟,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。其实,我觉得冲动和攻击本来也是不成熟的表现。缺少责任感,合作性比较差,当然,这也是不成熟的表现。
孩子的人际关系、孩子在群体当中对群体的贡献会受到养育方式的影响。放任/放纵型父母的孩子会比较缺乏同理心和自信心。
我们知道,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将来相当重要。自信心、同理心、责任感、合作精神,与人好好相处的沟通能力都很重要。但是,这种养育方式却不利于培养出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这些素养。
另外一种是忽视型父母的孩子,他们会有适应障碍,自控能力比较差,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,对人比较缺乏热情、关心和同理心,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。
这种类型的男孩子青春期以后容易出现学习不好、逃课、早早谈朋友,甚至有酗酒、吸毒的情况。“少年犯”里面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这种类型的家庭。
看看专制型父母的孩子,这种孩子容易出现情绪焦虑,自我封闭或者自卑的情况,会比较缺少社交技能——父母都不让你出去玩,更别说交朋友,没有机会操练这种技能。
他们容易怀有敌意,经常会有受挫感。男孩子比较易怒,有反社会倾向——因为内心不平衡,受到那么多压抑,当然容易发怒,产生反社会行为。
女孩子容易产生较强依赖性,缺乏探索和挑战的动力。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较大,容易出现不良习惯成瘾。
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希望培养的孩子,积极乐观,独立自主;他们容易拥有这样一些素质:自控能力、自决能力、自制能力、自尊、自信。
他们与人相处友好和善、乐于人际交互;自我接纳比较好——因为他们自我感觉比较好;他们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。
这种养育方式比较容易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,亲子之间亲密有间——属于西方人所说的:有距离的亲密。
我女儿比较符合这种状态,她是权威型养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。
——第一部分完——
• end •
策划:乐平公益基金会
文:彭小华丨编:青苔